有限空间这道题近四分之一的人答错!
发布时间:2024-03-02 来源:新闻资讯
“哪类人员是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分管负责人、安全员,还是作业现场负责人?”在刚刚结束的重点县有限空间作业问卷调查中,全国各地1000多名企业人员、政府安全监管人员和专家参与作答,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员回答错误(正确答案是“企业主要负责人”)。
这是在今年应急管理部第一批轻工重点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家指导服务中开展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考查责任划分、风险辨识、作业审批,尤其是装备配备和使用、应急预案与处置的题目平均正确率低。
多年来,应急管理部门持续关注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尤其是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来,有限空间专项执法取得一定进展,但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依然多发频发。据统计,2016年至2021年,工贸行业共发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72起,造成272人死亡。2021年发生14起,占该行业全年较大事故总数近50%,其中有一半发生在轻工企业,均为硫化氢中毒,发生在污水处理系统检维修或污泥清理环节的事故较多。当前,环境气温升高,有毒有害化学气体积聚,正是事故高发期。
自今年1月起,应急管理部选取蔬菜腌制、皮革、毛发、羽毛(绒)加工、造纸和印染等轻工重点企业聚集的16个县(市、区)(以下简称重点县),开展第一批轻工重点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家指导服务工作。应急管理部安全执法和工贸监管局组织专家组分别赴各重点县,聚焦轻易造成硫化氢中毒事故的轻工企业,帮助指导重点县抓住关键环节,带动各地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专家指导服务工作。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工贸行业发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1起、死亡3人,同比分别减少5起、25人,下降83.3%和89.3%,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河北省邢台市组织召开全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学习观摩交流会。(资料图片)
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一家蔬菜腌制企业,专家组抽查并指导该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处置演练。(资料图片)
“无知者无畏”,是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工业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时训先作为专家组组长,在指导服务中走访了几个重点县轻工企业之后的一大感受。
“安全生产法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的7项职责是什么?有限空间作业怎么管理?什么叫有限空间?”一问三不知,这样的企业负责人大有人在,大多是小微企业的负责人。“我们没有限空间。”一些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回答反映出他们缺乏有限空间辨识能力。“我都这么干了几十年了,从没出过事。”一些企业人员没认识到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毫无安全意识。
轻工重点企业多为民营和小微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居多,大多数事故发生在这样的企业中。本着务实精神,专家组随机选取公司进行调研和服务。就时训先所见,很多企业小、散、乱,有的生产条件差、技术门槛低、现场管理混乱。
“核心问题出在哪里,就在哪里找处理方法。”时训先说。他认为,小微企业不像大企业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人员素质高,怎么办?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抓“关键少数”,让企业负责人懂了、重视了,企业就管住了。
在有限空间“五个强化”“五个到位”重点事项中,“五个强化”的第一条就是强化“关键少数”依法履职。(编者注:“五个强化”即强化“关键少数”依法履职、强化制度建设、强化风险辨识和台账建立、强化作业审批和监护、强化人员培训。“五个到位”即隐患排查到位、标志张贴到位、承包方管理到位、装备配备到位、应急处置到位。)
据时训先介绍,管好有限空间并不难。他在一个重点县见到一家小企业的有限空间焊了铁栏杆、上了锁,钥匙挂在老板的腰带上,作业人员便无法轻易进入有限空间。当需要开锁作业时,作业人员一定会报告老板。这种做法简单又有效,因此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并非需要企业投入许多资金,最根本的做法是增强安全意识。
在指导服务过程中,专家组共对1065名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负责人开展了问卷调查,内容是主要负责人在十个方面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履职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专家组摸清了企业薄弱环节,同时找到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问卷结果为,近一半人员不掌握硫化氢浓度限值、气体检测仪使用、监护人员职责和应急救援程序等内容。前期调研为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指导服务提供了依据。
据开展指导服务的专业的人介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辨识能力不够,对危害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企业有哪些有限空间。
有些企业未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从网上下载、照搬照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培训敷衍了事,有过程无实效,或者根本没能力培训,编造培训记录,并没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
有些企业未按规定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装备;防护装备买错型号,从未使用过。有的企业愿意花钱配备现代化设备,却不会用。
有些企业的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作业,出现紧急状况往往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因施救人员未正确佩戴防护设备,设备未起到有效保护作用,导致施救人死亡的案例近年来也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方的专家和监管人员在问卷中的平均正确率竟然低于企业人员。
工贸八大行业涉及专业相关知识众多,很多地方专业人才紧缺,也没有经费请外部专家。有的县一个有限空间方面的专家都没有,有的请其他专业的讲师讲这方面的内容,有的地方以下发文件代替培训宣贯。
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工程,既要向企业传递知识,又要提高地方专家和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日常检查中,企业因为怕受处罚而“”,有问题藏着掖着。为何专项执法行动一轮严过一轮,效果却遭遇瓶颈?时训先分析,“猫和老鼠”效应便是原因之一。而指导服务不是执法检查,企业比较欢迎,地方政府也敢于亮丑揭短,以积极的心态跟随学习。专家组在现场有互动、有举例,企业人员能理解,纷纷反映收获很大。
“没想到污水池这么危险。”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是重点县之一。在该县皮革园区,一名企业人员听了专家讲课后感叹道。这堂课给企业主要负责人带来很大震动,“原来做不好安全工作是会坐牢的。”看了事故企业“一把手”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后,很多企业人员认识到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重要性。
“我们在培训授课中,结合当地企业实际选择培训要点,把专业相关知识掰开揉碎讲,拿相同领域的事故案例举例子,站在企业的立场分析利弊,而不是填鸭式地上课,培训效果很好。”时训先说,培训需要常态化开展。对于全国20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没有专家的委派专家,专家力量薄弱的帮助培养专家,通过定点指导和示范推广,把这项工作在全国铺开。此外,要以多种渠道培养师资力量,政府可以组织专业培训,园区也可通过好同类企业聚集的优势,开展针对性培训。
以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为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工业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恩吉介绍,当地不少蔬菜腌制、造纸印染企业散布在山区,应急管理部门监管人员往返一次要两三个小时,监管力量捉襟见肘。全国有500多万家工贸企业,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这是巨大的工作量。
在指导服务中,专家组发现有的地区对有限空间安全监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的高风险性和治理复杂性,或是没有按照风险高低,分级分类开展专项整治或针对性执法检查。有的地区认为存在有限空间的企业量大面广,没有力量开展全覆盖的执法检查,听之任之。
专家组组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工业安全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工陈兵认为,要通过开展各种行动,宣贯政策要求,使各地对有限空间安全监管工作更加重视,从而使监管力量向关键环节倾斜。抓住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牛鼻子,是有效监管的必然选择。除了加大对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惩处力度外,还可以在监督和服务上下功夫。
防范风险的前提是能够辨识出风险,各地企业尤其是标准化工作落后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小微企业,在风险辨识上存在很明显短板。孙恩吉和记者说,制作风险隐患台账是帮助识别风险的有效做法。在监督检查和服务过程中,有关人员要有意识地指导企业完善风险隐患台账,帮企业查漏补缺。辨识出有限空间后,企业按照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规程去实施,风险便是可控的。
很多有限空间亡人事故发生在外包作业中。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有些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只发包不管理,往往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此次专家指导服务中的问卷调查印证了这个情况。
“当发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谁承担主体责任?”调查问卷中的这道选择题,各重点县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约60%的人员选择了“发包单位”,很多人错误地选择了“承包单位”。
对于外包作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提出,应当发包给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承包方。
“只有发包方本身是‘明白人’,才能分辨出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承包方。”专家组组长、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职业危害控制技术中心主任刘艳说,“发包不能一包了之,发包方仍要承担起主体责任。”
如何审核承包方是不是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刘艳介绍,北京市区域标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中一些规定值得借鉴参考。其中定义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人员资质和应急处置能力等条件。该标准的“发包作业管理”部分,规定了发包单位应对作业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并对相关材料来存档,对发包作业进行审批,还明确了与作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应该包含的内容。
应急管理部安全执法和工贸监管局有关人士指出,专家指导服务的目的是要推动企业自主落实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落实“五个强化”“五个到位”是入手点。
在指导服务中,专家组着力发现明显问题、共性问题,了解深层次原因,结合问题重点宣传解释。专家组通过召开问题反馈会,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当地政府和企业,征求地方政府部门意见,指导企业有的放矢进行整改。现场指导服务结束后,专家组继续为地方政府和公司可以提供远程指导、答疑解惑。随后,专家组还会“回头看”,跟踪整改情况。
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要点的宣传和科普工作怎么做都不为过。“小微企业人员流动频繁,主要是做体力活,好多作坊年轻人不愿意干,吸纳的都是当地学历不高、年纪比较大的无业人员,这些人的主动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比较差。”时训先说,“不论是对员工,还是对企业负责人,都要不断地推送有关信息,宣贯作业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多渠道、多形式地反复宣传,不厌其烦地宣传,苦口婆心地劝说,使人们知危险、存敬畏、不靠近。”
时训先认为,企业要先辨识出有限空间,作业要审批,作业前先通风检测,做到作业中有监护、发生意外事故不盲目施救……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培养这种意识。实践证明,专家指导服务的方式比较受各地欢迎,指导服务能够以点带面,起到示范效应。下一步要逐渐铺开,以较高的标准在全国各地开展。
截至目前,专家指导服务示范阶段工作已完成,现场指导服务企业120家,指导整改各类问题1469项。经专家组手把手示范指导,16个重点县成立34个本地专家组,指导服务本地轻工重点企业,通过现场指导,推动16个重点县所在的11个省份及其他省份深入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专家指导服务工作,从而有效遏制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势头,推动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阶段取得实效。
在企业辨识有限空间风险的基础上,下一步能够最终靠技术方法和工艺改造来消除或隔离风险。以常见的硫化氢气体处理技术方法来说,要么使硫化氢气体不产生,要么让气体在产生时消除。对公司来说,同时要注意投入产出比,最好能够降低成本。在此次轻工重点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家指导服务中,一些地方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不少经验做法,本版整理刊发,以资借鉴。
“挂牌上锁”这样的做法成本低廉,却简单有效。此次专家指导服务推动各重点县在有限空间入口设置安全锁、智能门禁,防止不相关的人员误入或擅自进入有限空间。
目前,重点县大多数企业均已对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风险有限空间采取了物理隔离措施。许多企业采取了有限空间“挂牌上锁”的办法。
把有限空间改造成开放空间,从而消除危险场所;使用机械化自动化换人手段,代替人工操作;采用一些设备实现非进入式作业或非进入式救援,由此减少人员进入危险区域;通过工艺和设备改进,降低硫化氢等有毒有害化学气体的产生。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指导企业将地下污水池改造成半地下、地上敞开式污水池,将置入污水池底的潜水泵改为放在水池以上的虹吸泵,加装高压水清洗装置,降低人员作业频次、减少作业人数。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玉溪市通海县和江川区针对蔬菜腌制池等开口较大且有一定深度的有限空间,通过改进电机驱动的机械支架,使其既能在生产中吊装腌制的蔬菜,又能在人员发生中毒窒息等情况时把人拉上来,实现非进入式救援。
陈兵介绍,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皮草城把污水处理池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管理;重庆市垫江县聚集在一起的蔬菜腌制企业则把污水储存起来交市政统一拉走处理,不用自建污水处理设施,仅短期储存污水。
通过装设固定式检测报警仪和远程监控等方式,提高有害化学气体主动防范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监测系统。
刘艳介绍,部分企业在污水池、浮渣池等位置安装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控有限空间周围情况。
孙恩吉作为专家组组长参与了多个重点县的指导服务工作。他介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物联感知监测预警建设水平较高。该区在112家印染企业重点场所布设门禁系统、视频监控设施和气体浓度报警装置,实时监测重点区域工况,精准辨识管控不安全作业行为,实现有限空间线上数字化巡检,已预警处置安全异常事件200多起。
刘艳赴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指导服务时,调研了徐水区重点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现状,约90%企业选择自行作业,约90%企业半年及以上作业一次。有限空间作业次数少的企业,培养自己的专业作业人员成本高,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外包、合作互助或交给社会化专业队伍。该区结合真实的情况,选择了由第三方作业队伍开展清污等有限空间作业。
四川省确定了成都市郫都区、眉山市东坡区、宜宾市长宁县等3地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专业队伍社会化服务试点,探索建设切实可行的有限空间作业专业化工作机制。浙江省嘉兴市、绍兴市柯桥区等地已建成5支污水池清理专业化队伍和1支专业救援队伍,已有200多家重点企业明确了专业清淤合作意向。
专家组组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工业安全技术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方来华建议,可以将市政清污队伍纳入专业化服务队。另外,各地消防救援站可以就有限空间作业项目进行专题培训训练,形成辐射附近的快速救援圈。